【南方日报】“小肝癌”可考虑消融治疗

2016-06-01

一直以来肝癌疗效不尽如人意的最主要原因是诊断较晚。近年来,肝癌高发人群的定位意识明显提高,加之肝癌标志物、超声、CT、磁共振等手段的联合应用,使得肝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,“小肝癌”(直径小于3厘米)患者越来越多见,而随着肝癌筛查及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及综合化,肝癌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升。

消融可达到手术同样效果

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、肝外科教授匡铭介绍,肝癌目前治疗方式包括有:肝移植、肝切除术、消融治疗、介入治疗,以及靶向药物、免疫治疗等。

肝移植众所周知,存在费用巨大、肝供体少等问题,而且仍存在复发的可能。一般而言,早期的肝癌治疗方式主要是切除手术或者消融手术。肝切除术属于根治性治疗方式,将肿瘤完整切除,但对于肝功能要求较高。

匡铭介绍,消融治疗包括射频消融,微波消融等治疗,对于“小肝癌”可以达到手术同样的效果,与切除手术相比,消融费用较低,术后创口较小,住院时间较短。

床实践表明,小肝癌(直径小于3厘米)与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有着“天壤之别”。通常,肝癌一期也就是早期病人,在治疗后的十年生存率可达到74%左右。中晚期肝癌通常伴有肝内外的转移,手术无法切除,“换肝”已成禁忌,一些靶向药物虽有一定疗效,但费用高,普通患者难承受。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超声科谢晓燕教授介绍,2014年中山医院肝癌消融手术比例首次超过切除手术。

根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

与大多数身体组织不同,肝脏组织可以再生。这意味着,当体内肝脏的某一部分产生癌变时,可以将癌变部位消融或切除,余下的肝脏组织除了能保证人体生存之外,还可再生新的肝脏组织。匡铭称,“正常情况下30岁的成年人,切掉75%的肝,也就是四分之三的肝脏,两年之内就能长得跟以前一样大。”匡铭称,再生长的肝组织功能依然完整。

针对早期的肝癌患者,即直径在2cm以下的肝癌组织,目前较常使用的治疗方式是消融或切除。消融是直接在肿瘤中给予冷、热、化学或电,从而导致病变组织的细胞死亡,死亡后的组织无需切除,会逐渐缩小并成为疤痕组织。切除即直接将肝癌肿瘤切除。由于肝癌组织的可再生性,消融或切除后的肝脏组织会逐渐长好。

当然,匡铭强调,肿瘤的治疗不是一两次治疗的问题,而是长期综合治疗,匡铭表示说,前述几种治疗方式也不是孤立单一的存在,需要对病人基本情况,肝功能及肿瘤的情况综合评估后确定治疗方案。为与患者并肩作战,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了消融患者支持计划的公益活动。这个被称为“彩虹桥”的消融患者支持计划,试图搭建一座医患沟通和患者互助的公益桥梁,鼓励患者相互交流抗癌经验和体会,支持特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。

南方日报 李劼

实习生 王肖莉

通讯员 李绍斌 彭福祥

http://epaper.southcn.com/nfdaily/html/2016-05/31/content_7551582.htm?from=singlemessage&isappinstalled=1